技術名稱 | 零接觸精準生理監測之數位自我注入鎖定超音波都普勒雷達 | ||
---|---|---|---|
計畫單位 | 國立中山大學 | ||
計畫主持人 | 洪子聖 | ||
技術簡介 | 利用數位自我注入鎖定技術實現具有高靈敏度與高線性度的超音波都普勒雷達,可以遠距監測運動狀態下人體之生理訊號。現場展示為一低成本倒車用超音波雷達藉由本技術升級為高價值遠距醫療用超音波雷達,未來將進一步結合相位陣列技術實現非接觸式4D超音波系統,將為醫療科技帶來破壞式創新。 |
||
技術影片 | |||
科學突破性 | 將自我注入鎖定機制全數位化以解決非線性失真問題,並成功用於毫米波長之超音波都普勒雷達,為精準醫療邁開關鍵一步。突破處如下: 1)首次將自我注入鎖定機制數位化使都普勒感測技術不再受限於訊號波長。 2)首次實現能夠非接觸生理監測之全數位化都普勒雷達。 3)首次實現能夠非接觸生理監測之超音波都普勒雷達。 |
||
產業應用性 | 使用第二代自我注入鎖定雷達技術,為數位式架構,相較於第一代類比式產品具有以下優勢:1不用射頻電路元件,硬體功耗、體積與成本都大幅下降2用超音波取代電磁波,沒有頻譜管制且其波長小至毫/微米,大幅提升感測靈敏度與解析度3有效解決失真問題使感測準確度媲美接觸式裝置4超音波能進入體內進行器官檢查等醫療應用。 |
||
媒合需求 | 1) 開發零接觸防疫設備給醫療院所與安養照護場所之廠商。 2) 開發聯網感測器用於收集生理數據進行健康分析之廠商。 3) 開發遠距醫療設備之廠商。 |
||
關鍵字 | 自我注入鎖定雷達 數位都普勒雷達 非接觸生理監測器 生命徵象偵測器 生醫雷達 數位超音波雷達 醫療都普勒超音波系統 4D超音波 防疫 健康照護 | ||
焦點報導 |
研防疫新利器 高靈敏無線生理偵測 高準度即時預警 減低交互傳染風險科技部動態資訊 2020/04/06
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detail/a966169d-bc94-4749-aa37-eb6dc6542fd0?l=ch
產學及園區業務司 聯絡人:許華偉科長 電話: 02-2737-7818 E-mail:hwhsu@most.gov.tw
科技部補助學術成果奏效 驅動科技創新防疫
面對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日益嚴峻,量測體溫為公共場所防疫的第一道關卡,由科技部補助國立中山大學執行法人鏈結計畫成果成立的昇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於去(108)年為非洲豬瘟檢疫成功把關,今(109)年更研發出可24小時遠距偵測呼吸頻率、心跳、體溫與姿勢的雷達系統,打造市面上唯一非接觸式生理照護系統的完整產品,應用在醫療院所遠端監測病患的生理情形並即時提供警訊,減少醫護人員接觸病患,降低交互傳染風險。
中山大學研發助防疫 零接觸遠距監控AI分析生理健康
在今(109)年武漢肺炎肆虐之際,高傳染性的病毒導致醫護人員進出負壓病房時需面對繁瑣著裝與心理壓力,原有照護係透過接觸式醫療偵測儀器裝置,及每日4至6次巡房等與病患接觸行為,都增添院內感染機率風險。
本技術透過後端平台AI分析大量病患的生理狀況,具有高靈敏度(傳統雷達的一萬倍)、低功耗(wifi的百分之一)、高準確率(>90%)及低硬體成本等優點,以非接觸式生理照護系統跨域應用於人體健康偵測,可於短時間內,大規模以零接觸方式偵測每個病患的呼吸頻率、心跳、體溫與姿勢,同時減少醫護人員接觸病患的風險。
目前已於高雄醫學大學之負壓隔離病房中使用,加入抗疫工作,降低感染風險,以遠端監控、及時因應病患異狀,降低醫護照護人力負擔,避免醫療系統癱瘓,將持續導入於其他醫療院所,及投入校園、廠辦以及大眾運輸之防疫,再度顯現台灣學界研發能量的無限潛力。
科技部法人鏈結技轉新創 加速科研成果商轉
由科技部104年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輔導中山大學洪子聖教授完成「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該技術係利用洪教授原「自我注入鎖定式(Self-Injection Locked)雷達」技術,能透過雷達波偵測到人體後之反射訊號,及藉由訊號處理演算法,以非接觸的方式收集生理數據,能穩定全時感測人體與動物的心跳與呼吸頻率;結合工研院自有技術,完成系統小型化與模組化,及相關展示機製作,並授權予國外畜牧業者,實際應用於乳牛牧場,在非接觸的狀況下進行體溫、心跳與呼吸數據收集,全天候的掌握牲畜生理狀況,後續更應用於豬隻養殖廠中,並於106年技轉成立昇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新創科技防疫!遠距生理偵測降低交互傳染風險華視新聞 2020年4月2日 張璦
https://news.cts.com.tw/cts/life/202004/202004021995814.html
為防堵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測量體溫成為公共場所防疫的第一道關卡,台灣科技部和學校研發出可24小時遠距偵測呼吸頻率、心跳、體溫的雷達系統,能協助醫院遠端監測病患的生理情形,減少醫護人員接觸病患的機會,降低交互傳染風險。
中山大學創新研發 零接觸監控病患生理情況
由科技部補助、國立中山大學執行「法人鏈結計畫」所成立的昇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出可以24 小時遠距偵測呼吸、心跳、體溫與姿勢的雷達系統,成為市面上唯一非接觸式生理照護系統的完整產品,應用在醫療院所遠端監測病患的生理情形,若病患有異狀,更可即時提供警訊。
武漢肺炎疫情蔓延,醫護人員在進出負壓隔離病房時不僅需要多次換裝,也承受不少心理壓力,每天4到6次巡房,都可能增添醫院內感染風險;科技部昨(1)日指出,此雷達系統透過後端平台,運用AI技術,大量分析病患的生理狀況,比傳統雷達靈敏度高1萬倍,也具備低功耗、高準確率、低硬體成本等優點,且能在短時間內,以零接觸方式大規模偵測病患生理狀況,降低醫護人員接觸患者而染病的風險。
科研成果技轉 新技術已加入抗疫行列
目前這項技術也已應用在高雄醫學大學的負壓隔離病房中,降低醫護照護人力負擔,避免醫療系統癱瘓;未來將持續導入其他醫療院所,投入校園、廠辦及大眾運輸系統,以有效進行防疫工作。
另外,「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是由科技部 2015年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輔導國立中山大學洪子聖老師所完成的,該技術利用洪教授「自我注入鎖定式(Self-Injection Locked)雷達」技術,透過雷達波偵測到人體後的反射訊號,藉由訊號處理演算法,以非接觸的方式收集生理數據,後續更應用於畜牧業、養殖廠中,並在2017年技轉成立昇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部科研輔導「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 防疫零接觸助醫護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20-05-12 王唯瑾
https://www.ner.gov.tw/news/5eba2e22ff5a660007a083c7
疫情期間,量測體溫是公共場所及醫療院所的首要關卡。科技部在104年,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輔導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洪子聖開發「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雷達波偵測人體後,會反射訊號,再經由演算法收集呼吸、心跳和體溫,以非接觸的方式收集生理數據,提供即時警訊,而這項技術目前已經在高雄醫學大學負壓隔離病房使用,成為防堵武漢肺炎的協助工具。
這項「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由科技部科研補助輔導,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洪子聖開發,能夠穩定且全天候感測生物體的心跳和呼吸頻率,並以非接觸的方式收集生理數據,具有低耗能、高準確率及穿牆能力,也可以由後端AI平台分析生理健康狀況。
這項技術在106年以技術移轉方式成立昇雷科技,並運用在智慧畜牧,發展AI養牛,以及養老照護,來及時偵測心跳呼吸,以及監測病患是否跌落床,來降低意外發生,因此有「會呼吸的熱像,有眼睛的雷達」之稱,也為去(108)年爆發的非洲豬瘟檢疫成功把關。而這樣的技術在這次武漢肺炎疫情當中,成為協助工具,遠端監控病患異狀,減少醫護人力負擔,也降低接觸感染的風險。
科技部長陳良基指出,未來科技部將持續協助將此技術導入其他醫療院所,共同協助防疫。也會加強推動科研成果,促進國內防疫科技的升級和永續發展。
科技防疫 高靈敏無線生理偵測降低交互傳染風險中央通訊社 2020/04/01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004010431.aspx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1日電)武漢肺炎疫情升溫,醫護人員保存戰力也成為防疫關鍵。台灣新創成果打造出可24小時遠距偵測呼吸、心跳、體溫的雷達系統,還能協助醫院遠端監測病患生理情形,降低交互傳染風險。科技部補助國立中山大學執行「法人鏈結計畫」,計畫成果技術轉移成立昇雷科技,不僅曾在去年為非洲豬瘟檢疫成功把關,今年更研發出24小時遠距偵測呼吸頻率、心跳、體溫與姿勢的雷達系統,打造非接觸式生理照護系統產品。隨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蔓延,醫護人員在進出負壓隔離病房時都需要反覆多次換裝,每天4到6次巡房,都可能增添醫院內感染風險。
這個雷達系統透過後端平台,運用AI技術,分析大量病患的生理狀況,不僅比傳統雷達靈敏度高1萬倍,也具備低功耗與高準確率等優點。在醫院應用時,可以短時間內大規模偵測病患生理情形,並即時提供警訊,減少醫護人員接觸病患的機會,降低傳染風險,目前這項技術已應用在高雄醫學大學的負壓隔離病房中。科技部2015年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輔導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洪子聖完成「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用雷達波偵測人體的反射訊號,再用訊號處理演算法,以非接觸的方式蒐集生理數據,結合工研院技術,完成系統小型化與模組化。
「雷達生理感測系統」投入防疫 科技部:加強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自由時報 2020/05/12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62818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肆虐,蒐集出入公共場所民眾的生理數據,是防疫重要一環。科技部輔導開發「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完成技轉衍生成立的昇雷科技公司,今天致贈科技部1台「雷達生理感測系統」投入抗疫。科技部長陳良基指出,將在大學設置防疫科研中心,並協助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未來成為防疫最強後勤。
科技部解釋,2015年時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輔導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洪子聖開發「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該技術能透過雷達波偵測到生物體後之反射訊號,藉由訊號處理演算法,以非接觸的方式收集生理數據,能穩定全時感測生物體的體溫、心跳與呼吸頻率等,並於2017年技轉衍生成立昇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昇雷科技介紹,「雷達生理感測系統」是以雷達技術為核心,運用自主開發的射頻硬體、天線設計、訊號處理與演算法軟體技術,靈敏度遠優於傳統連續波雷達,並具有低功耗、低硬體成本、高準確率及穿牆能力等優點。
此外,也可由後端AI平台分析生理健康狀況,即時發現異常跡象提供警示,減少醫護人員頻繁進出的疲憊與感染風險,紓解因新冠肺炎所造成醫護人力負擔,目前已實際應用於高雄醫學大學的負壓隔離病房,遠端監控並即時反應病患異狀,降低醫療照護人員負擔,避免醫療系統癱瘓。
陳良基也提到,科技部現規劃檢疫、治療、預防、公衛流病、社會影響、場域驗證及國際科技防疫合作等7個面向議題,以快速集結學研和新創公司的防疫科技能量,透過跨領域合作的激盪,發展出嶄新的防疫科技。
陳良基說,也透過在大學設置「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將為我國防疫科技的研發及人才培育奠定扎實的基礎,加強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作為防疫工作的強力後盾,促進國內防疫科技的升級及永續發展。
昇雷科技總經理田勝侑表示,該公司能發展至今,乃源自科技部補助中山大學之科研成果,感謝科技部鼓勵科研創新,因此回饋科技部分享其產品,共同對抗疫情。
生理無線感測技術助抗疫 打造第一線醫療保護傘工商時報 2020.10.30 蔡淑芬
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cooperation/359270.html
高醫大洪子聖研究法人鏈結有成 技轉金額創記錄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台灣卻能成為世上僅存的桃花源之一,除靠政府全民努力防疫外, 第一線醫療人員協助治療確診病患,也是功不可沒。然而,醫護人員終日面臨感染的風險,對身心都造成極大壓力。此時若能透過科技輔助,減少醫護人員面對病患的機會,就能成為第一線防疫單位最大保護傘。
今年防疫期間,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負壓隔離病房,就出現了這樣的保護傘,大大降低醫護人員壓力。這台防疫利器,是由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洪子聖博士「自我注入鎖定」(Self-Injection Locking)專利技轉加值成功的「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所開發而成。
洪子聖說,一般要偵測移動物體,可以透過超音波、電磁波或光波等都普勒雷達方式。不過,人體的心跳相當細微,要能精準偵測心跳就需要利用「自我注入鎖定」原理。
傳統雷達靈敏度的1萬倍 連呼吸心跳都能測量
洪子聖進一步說明,一般雷達偵測,只能針對大範圍快速移動物體,「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有「自我注入鎖定」技術加持,偵測靈敏度是傳統雷達的1萬倍,且前幾年在法人鏈結商品化加值後,結合熱像儀,使它不僅可以精密偵測呼吸心跳,也能測量到體溫。
由洪子聖開發的「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具有低功耗、低硬體成本等優點,除可量測體溫、心率,連肺炎症狀中的呼吸頻率變化也可感測。這套系統開發完成後廣受關注,共獲30餘件國內外發明專利,及數十篇論文。且在科技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協助下,由工研院建置第一套雛型機,以200萬美元技轉至美國畜牧業,並於2017年技轉衍生成立昇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洪子聖老師說,早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高醫大就知道有這套「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並與昇雷科技洽談安裝在負壓隔離病房的計畫,當疫情爆發後,高醫大相當擔心爆發院內感染,這套系統剛好發揮作用,讓醫護人員可以不用直接面對初期病患,降低感染風險,而高醫大也針對「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技術」安置負壓病房經驗發表醫學期刊論文,認為這套系統在未來可望扮演防疫關鍵角色且能穩定長時間感測人體的心跳與呼吸,降低醫護人員風險及減輕防護醫具的浪費。
洪子聖說,無線雷達感測技術目前也可以透過Wi-Fi、LTE等通信訊號進行,考量到現今Wi-Fi分享器已是台灣一般家庭的必需品,並廣泛滲透生活之中,將它結合這套無線雷達感測技術,能在無須增添額外設備成本的狀況下,透過一台Wi-Fi分享器就能在不接觸情況下,進行人體心跳、呼吸與動作辨識的功能。
舉例來說,若將此技術導入企業辦公室,不僅能隨時掌握員工的身體狀況,亦可隨時偵測出員工進出辦公室狀況,自動化開關空調系統控管能源,達到節能減碳效果;若運用在醫院,則可協助收集病患生理數據,能穩定全天候感測病患的心跳與呼吸頻率的變化,進而協助醫生問診。
此雷達感測系統首次與美商洽談時,授權金僅5萬美元,但透過工研院打造第一台雛形機,能實際在牧場操作後,再度洽談的授權金,就飆高至200萬美元,創下當年電子通訊類技轉授權金額最高紀錄。
工研院表示,「雷達生理感測系統」是以雷達技術為核心,運用團隊自主開發的射頻硬體、天線設計、訊號處理與演算法軟體技術,靈敏度遠優於傳統連續波雷達,並具有低功耗、低硬體成本、高準確率及穿牆能力等優點。
AI分析病患生理健康 隔空問診絕非空談
此外,該系統可由後端AI平台分析生理健康狀況,即時發現異常跡象並提供警示,減少醫護人員頻繁進出的疲憊與感染風險,紓解因新冠肺炎所造成醫護人力負擔,目前已實際應用於高雄醫學大學的負壓隔離病房,遠端監控並即時反應病患異狀,降低醫療照護人員負擔,避免醫療系統癱瘓。
肺炎的症狀之一就是呼吸急促,此系統能抓出沒有高燒症狀,但呼吸頻率急促的人。以最基本的機型來說,售價只要10萬元,相當具競爭力。科技部鼓勵科研創新,因此今年年中昇雷科技將這套系統捐贈科技部,除分享產品外,也希望能一同對抗疫情。
遠距監測照護 打造醫療新貌2020-08-16 02:00 經濟日報 吳岱侖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4784665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智慧醫療的定義為資通訊(ICT)在醫療與健康領域的應用,包含醫療照護、疾病管理、公共衛生監測、教育和研究等。近年來資通訊相關感測、醫療用物聯網(IoMT),以及數據收集人工智慧(AI)等蓬勃發展,因而帶動智慧醫療相關技術爭相嶄露頭角。依據Frost&Sullivan預測,2020年全球醫療照護產業預估成長5.3%,產值將達2兆美元。
若能導入相關智慧醫療相關技術,將可解決醫療業長期面臨如醫療人才不足、偏鄉資源匱乏、人為診斷疏失、病患醫療品質等問題。待技術發展更成熟時,可望走出醫療院所,發展以一般消費者需求的居家、照護、社區等相關應用,將更能提升全民社會的福祉。
資通訊技術可廣泛的應用在醫療診斷、監測、藥物開發、醫院環境監測管理等,尤以AI結合數據收集、分析,可輔助醫護人員臨床診斷,提升醫療品質。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為降低隔離照護大量需求導致醫療體系癱瘓的風險,許多病房遠距監測與管理的技術應用應運而生。而針對病患的生理健康情形,市面上可分為「接觸」與「非接觸」兩種類型偵測技術,前者最常見的方式為穿戴式裝置與智慧衣,此技術在平時的健康監測已有廣泛的使用,無論是將感測器縮小化放置於各種手環、手表、指環等小型穿戴裝置,或是於導電性纖維織物中植入電子晶片,透過IoMT收集生理數據,回傳至行動裝置或後台進行分析。
而後者是在病患周遭環境建置相關感測接收器,以雷達或可見光影像等技術監測病患生理健康情形,包含心跳、血壓、體溫、姿態等生理數據皆可收集並回饋給醫護人員。這兩種類型接觸或非接觸式的生理監測,除透過IoMT相關技術進行數據的收集,更需仰賴AI運算進行病患狀態的預測及發布警訊,如此可即時做出警示,甚至透過其他輔助裝置提供初步協助,並減少病患與醫護人員接觸風險。
觀察目前發表的非接觸生理監測技術,有包含紅外線、雷達波與影像辨識等技術,其中紅外線是探測熱量並轉換為電信訊號、並在顯示儀器上生成熱圖像和溫度值;雷達波原理則主要來自於「都卜勒雷達」,利用雷達打在探測物體上因移動所造成的波長變化,藉以判斷物體移動方式,早期應用在軍事上,近年逐步應用於監測生物生理訊號上。
在影像辨識方面,透過攝影鏡頭擷取人體(臉部)影像偵測皮膚微血管變化,透過演算法來分析資訊,進而偵測出心跳、血壓和心率變異數據。無論是雷達波或是影像辨識,台灣皆有學研技術進行相關技術開發和應用。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洪子聖的「自我注入鎖定式(SIL)雷達」技術,即是運用雷達波偵測人體的生命徵象,將帶有都卜勒頻移的回波訊號,注入回振盪器來產生展頻效果以大幅改善訊雜比,藉此將訊號處理後可穩定收集生理數據,以非接觸式的方式感測人體心跳和呼吸。
該技術透過科技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輔導,結合工研院技術,完成系統模組化與小型化設計,同時製作相關展示機,且透過工研院授權談判,技轉至國外畜牧業者,並跨域創新應用在乳牛牧場,可在非接觸的狀況下收集生理數據。
該技術於2017年衍生新創公司,同時結合雷達波與紅外線以非接觸方式同時偵測心跳、呼吸及體溫三大生命徵象,在今年疫情期間,成功應用在負壓隔離病房的遠端生理照護系統中,透過後端平台運用AI分析病患生理狀況。由於該技術能以零接觸方式偵測病患呼吸頻率、心率、體溫,偵測準確率逾90%,可減少醫護人員感染風險與心理壓力。
全球面臨嚴峻的疫情考驗,也加速智慧醫療相關技術的發展,對於學研單位或企業來說是最佳切入的時機,也顯現出醫療系統智慧化對於醫護單位是不可忽視的議題。從病房的遠距監測照護、監測工具(無論是接觸或非接觸類型)、分析回饋(運用IoMT蒐集數據給醫護人員),到同時整合醫院資訊系統、護理資訊系統,未來以雲端化系統整合衍生的新興服務模式,將可創造醫療系統的新面貌。(作者是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
零接觸能偵測體徵 非接觸式生理照護系統誕生科學月刊 2020-04-10
https://scimonth.com.tw/tw/article/show.aspx?num=3883&root=5&page=1
昇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發表可24小時遠距偵測呼吸頻率、心跳、體溫與姿勢的雷達系統,打造出市面上唯一非接觸式生理照護系統的產品。此研發可在醫療院所遠端監測病患的生理情形並即時提供警訊,減少醫護人員接觸病患、也降低交互傳染風險。
昇雷科技這項技術,是由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洪子聖技術轉移。洪子聖於2015年起接受科技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輔導,利用他原有的「自我注入鎖定式(Self-Injection Locked)雷達」技術完成「生理訊號無線感測雷達」。該技術能透過雷達波偵測到經人體後的反射訊號,並藉由訊號處理演算法以非接觸的方式收集生理數據,可穩定地全時感測人體與動物的心跳及呼吸頻率。另外,洪子聖也曾結合工業研究院技術,將該產品做系統小型化與模組化,並授權予國外畜牧業者實際應用於乳牛牧場,在非接觸的狀況下收集體溫、心跳與呼吸數據,全天候掌握牲畜生理狀況。
有鑒於醫護人員需進出負壓病房,高傳染性的病毒也讓他們面對繁瑣著裝的問題與心理壓力,而原有的照護方式需透過接觸式醫療偵測儀器裝置,以及每日4~6次巡房等與病患接觸行為,這些都會增添院內感染風險。
此次研發透過後端平台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分析大量病患生理狀況,具有高靈敏度(傳統雷達的一萬倍)、低功耗(Wifi的1%)、高準確率(> 90%)及低硬體成本等優點,以非接觸式生理照護系統跨域應用於人體健康偵測,可於短時間內大規模、零接觸地偵測每個病患的呼吸頻率、心跳、體溫與姿勢。該產品已於高雄醫學大學負壓隔離病房中使用,以遠端監控即時因應病患異狀,降低醫護照護人力負擔,也避免醫療系統癱瘓。
未來,該設備也將持續導入於其它醫療院所,也可望投入校園、廠辦以及大眾運輸工具上的防疫,期能伴臺灣人民渡過艱困疫情。
新聞來源
〈科研防疫新利器高靈敏無線生理偵測高準度即時預警減低交互傳染風險〉,科技部,2020年4月1日。
|
||
相關下載 |
Highly Linear Phase-Canceling Self-Injection-Locked Ultrasonic Radar for Non-Contact Monitoring of Respiration and Heartbeat.pdf 技術文件.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