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名稱 蝦子智慧養殖:人工智慧水下監控養殖系統
計畫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
計畫主持人 黃英哲
技術簡介
蝦子是國際重要的水產品,其全球的產值超過450億美金,預期2024年產值將增加5.2%;蝦子同樣是台灣主要的水產養殖物種,台灣蝦養殖池約10,832池,總面積約2,812公頃,規模相當龐大。但蝦子易因高密度養殖而受疾病與水質不良的影響,使台灣的產量近年來銳減超過87%以上。
為解決蝦養殖遇到的困境,目前業界已做了許多努力,例如培育無特殊病原的蝦苗、投放益生菌、加強消毒、排汙、監測水質等;但做了這麼多,養殖者還是不知道水下的情形到底如何?因此需要突破「看得到」,直接觀察水底的餌料、蝦子以及環境等狀況。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與海洋科學系的師生跨領域合作,組成智慧科技水產養殖團隊,開發基於水下攝影的影像強化與辨識為核心之「人工智慧水下監控養殖系統」,以及水產養殖智慧管理方法,將AI技術導入高經濟價值的蝦隻養殖上。
這套系統整合水質感測器及水下攝影機,以可見光和紅外線技術全天候監測記錄蝦隻動態;利用資訊科技強化水下影像,克服不同的光線、水色及混濁度,自動辨識蝦子的數量、大小、活動力及攝食情況等,能更精準快速知道餌料殘餘比率,提供養殖管理所需的關鍵資訊。再結合自動化養殖設備,例如自動投餌機、自動進水、排水裝置等來管理蝦池,充分節省人力,減少餌料浪費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我們也在民間白蝦養殖場合作進行系統實證,包括在屏東凱亞食品的新園養殖場,在屏東的水試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以及在花蓮的台肥海洋深層水園區。利用所蒐集的大數據資料庫,可建立蝦子生長與環境相關模型,再整合養殖專家的經驗,把成功的養殖策略轉化成可持續改進及傳承的資料庫及專家系統。
這些技術一方面以軟體技術在雲端進行運算,另一方面則進一步設計人工智慧電路,將關鍵技術直接實現在邊緣(池)端的運算裝置上,不僅可增進系統效能,並且大幅降低耗電、網路頻寬及資料儲存的需求,以致有利於大量部署並創造特色,保護智慧財產權。
本團隊開發的這一套「人工智慧水下監控養殖系統」,在中山大學海科院養殖池實驗測試,育成率高達7成以上,蝦子的體重成長增進13%;並能偵測多次水下之異常狀況,例如在中山養殖池偵測到3次異常狀況,在凱亞養殖池偵測到2次異常狀況。
因為這套系統可以24小時全天候監測水下情況,充分節省人力提高養殖管理效率,相信未來勢必將臺灣養殖漁業帶入智慧化養殖的新世代,不僅幫助養殖漁業提升產值與效益,消費者也能吃到健康美味的魚蝦。
科學突破性
1.混濁之水下影像已達到即時除霧與影像強化效果,利於肉眼及電腦觀察。
2.混濁水中蝦隻與餌料之即時辨識技術,準確率高達80%。
3.運用大數據分析建立蝦子生長與環境相關模型,預測蝦子體長和重量。
4.邊緣運算技術增進系統效能達86%
5.即時影像監測、AI分析/決策、調整養殖策略,提高養殖管理效益。
產業應用性
利用人工智慧養殖蝦隻達到提升產量、降低風險、節省人力並降低成本,是未來養殖產業發展趨勢。本系統已申請專利達6項以上,可作為養殖業的商業資訊產品賣資訊及服務,或以科技養蝦之整廠輸出模式授權業者使用,並以中山大學自有品牌販賣高品質蝦隻,帶動周邊相關產業整體發展,成為台灣養殖產業新亮點,有利進軍全球市場。
關鍵字 蝦子智慧養殖 物聯網 深度學習 神經網路 水質監測 水下影像 大數據 影像處理 人工智慧 蝦子
  • 聯絡人
  • 戈麗安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