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勢辨識奈米標靶腫瘤的超音波與磁性雙模態造影術

2018 -09 -20
台灣脂肪肝盛行率高,肝癌更是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第二位,而超音波技術作為健檢項目之一,更是肝疾病的第一道把關者。為強化臨床醫師判斷依據,降低醫療資源耗費,由臺灣師範大學謝振傑老師所研發的「強勢辨識奈米標靶腫瘤的超音波與磁性雙模態造影術」,將有效凸顯癌症病徵,減少判斷的模糊地帶,為病患爭取黃金治療時程。

「超音波技術臨床上普遍用來辨識組織上差異,但是對於辨識是否為如腫瘤的特定組織,以及微小的組織差異,仍然有所不足。」謝振傑老師指出,醫學影像可分為結構性影像和功能性影像,而超音波影像屬於前者。「且超音波的操作著重經驗,醫生一旦有所懷疑,也只能安排後續的核磁共振或斷層掃描來做進一步確認,但這樣一來一往,要耗去許多醫療成本和治療時間。」

「強勢辨識奈米標靶腫瘤的超音波與磁性雙模態造影術」便是整合超音波造影術、磁性奈米顯影劑、磁性造影術,並提出以超音波使磁性奈米粒子振動產生磁性訊號,大大減少磁性功率的消耗。因此未來外掛於現行超音波造影術,並使用磁性造影術的奈米粒子,可於診間提升超音波造影術對於腫瘤診斷的專一性、靈敏度,減少延誤病患診斷出病灶的時間,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

臺灣師範大學謝振傑老師表示,此技術只需要原有的超音波設備中,外掛一個磁性線圈,其他無須添購任何裝置或系統,這不僅讓醫療院所可以在短時間內用最低成本打造更優良的檢查設備,可預見的,也將有助於提升偏鄉醫療能量。「在政府積極推動下,民眾已具備醫療分級的觀念,我們也希望藉由提升臨床診間的腫瘤辨識能力,在未來能夠做到醫材分級,適人、適時、適用。」

與臺大醫院攜手合作下,此技術現階段已完成連續波的動物實驗,也已經申請到台灣專利(美國專利申請中),下階段將持續驗證脈衝超音波的可行性,盼早日將此快速、簡單、便宜的技術應用到醫療診斷中,造福更多病患。

了解更多技術